晚明佛教號稱為「新佛教」「佛教復興期」為何會有「新佛教」「佛教復興期」?由於社會結構的改變,導致宗教變遷,而有宗教世俗化的趨向,為因應世俗化,晚明佛教產生一連串改革運動。所謂晚明佛教,大多指萬曆前後,因為此時出了四位大師,蓮池(1532-1612)、憨山(1546-1623)、紫柏(1543-1603)、藕益(1589-1655)等人。

就明代政治而論,如孟森《明代史》所言:「正統(1436- 1449)初年,在史為明代全盛之日。」所謂盛極而衰,換言之明正統初年後,其政治已由盛世步入衰微。其次,就社會、經濟而言:明代中葉政治走向衰退,但當時經濟發展卻勃興與政治呈顯不同風貌,或謂此期是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期」,明代中業以後商品貨幣經濟逐漸發展、市鎮興起、市場系統擴大,這些社會經濟結構之變化,也引起民情、風俗、習尚、及社會意識之變化。世俗化認為是晚明僧院佛教衰微的原因之一,但世俗化之課題在晚明佛教的發展似乎不是這麼單面的發展,只是導致晚明佛教衰頹的因子,或許還是促使晚明佛教革新的因素。

有因為明末佛教一連串的改革與居士佛教更而產生了新興教派「羅教」的產生,羅教創教後,對佛教衝擊之一是某些僧人以為羅為佛教的一支,而且可以提供超越輪迴的修行法門羅祖宣說其宗教親證的經驗,對急求開悟解脫而又找不到門路的僧人而言,不啻為一誘惑。終有一批僧侶倒向羅教,而這批僧眾有些還自認為是心向佛法。這種似佛而非佛,魚目混珠的東西,終於引起晚明僧人的反擊。如蓮池大師。

羅教的出現,雖對佛教構成壓力,但從另一角度而言,何嘗不是晚明佛教復興的契機。

《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──以晚明四大師為中心》 作者:釋見曄  出版社:法鼓文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敏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