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的夜,明月皎潔,當多數人在中秋夜享受著烤肉,我在中秋深夜中讀著晚清詩人黃遵憲的《黃遵憲詩選》,尤其讀《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》,即景抒情,奇境獨辟,在當時能以廣闊的眼界和胸襟消融了向來旅客所慣有的孤獨情緒,也是近代社會生活巨大變化的反映。《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》其中部分詩句「我隨船去月隨身,月不離我情倍親。汪洋東海不知幾萬里,今夕之夕惟我與爾對影成三人。擧頭西指雲深處,下有人家億萬戶;幾家兒女怨別離,幾處樓臺作歌舞。悲歡離合雖不同,四億萬眾同秋中。」頗有「月雸彎彎照九州」之意。

黃遵憲(1848—1905)字公度,廣東嘉應州人。他出身于由商人致富的官僚家庭。從一八七六年(光緒二年)中式順天鄉試舉人,旋為駐日本使館參贊,到一八九四年為新加坡總領事,先後在國外十六七年。在長期的外交活動中,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、文化和科學文明所吸引,思想和創作都起了深刻的變化。最初他認為中國再不能閉關自守,應瞭解並學習日本的變法維新,這就是他著作《日本國志》和《日本雜事詩》的由來。後來他任美國舊金山總領事,看穿了美國選舉總統所謂“民主”的醜劇,作《紀事》,給以有力的嘲笑和批判。但他不可能認識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,在任駐英國使館參贊時,卻又羡慕英國資產階級的“民主”,並終於樹立了“守漸進主義,以立憲為歸宿”的改良主義政治思想。從新嘉坡回國後,他在上海參加了以康、梁為首的“強學會”,創辦《時務報,提倡變法。戊戌政變後,遂隱居鄉里,以詩人終。他是一個外交家和改良派的積極活動家,也是一個努力向西方尋求真理,企圖改革腐朽內政,挽救民族危機的愛國者和詩人。

  “窮途竟何世,餘事作詩人”。黃遵憲不甘以詩人自命,是有他更大的政治抱負的。他對梁啟超說自己作詩是“憤時勢之不可為,感身世之不遇”。從這種態度出發,他在詩創作上也提出比較進步的主張。後於倫敦使署作詩集自序,他要求“詩之外有事,詩之中有人”,即要求詩要為事而作,反映現實生活和鬥爭;要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,不必去類比古人,他說:“風雅不亡由善變,光豐之後益矜奇。”他的詩論主張表現了變古革新的精神,他的創作實踐也表現了“新派詩”的風貌。

「雲依親舍殷勤護,月照流亡分外明」,一樣的月,由於時間空間不同的人,人生苦樂遇際就有所不同,對人世的體認就有所不同,各自發出不同的喟嘆。

 

M9039.jpg 

《黃遵憲詩選》

李小松選注

出版日期:2000/6/1 

出版社:遠流出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敏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