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四川的災情,讓人著時有很不好的心情,報章雜誌經常出現著“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”來感嘆,天地之間的無情,然而,字面上錯誤的解釋,卻讓人的直搖頭。

出自老子: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。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文從字順,這不是尖刻諷刺天地、聖人的語意嗎?其實,並非如此,未必盡然。什麼事「芻狗」?。「芻狗」,是草扎的狗,古人所謂六畜,狗便是六畜中之一。因此,上古的祭祀,用狗肉作祭品,是很普遍的事。大約到了商、周以後,在祭祀中,才漸漸免除了狗肉這項祭品。但在某些祀典中,仍然須用草扎一個象形的狗(如同廟會中的麵龜,不是用真的龜),替代殺一頭真的活狗,這就是「芻狗」的來源。芻狗還未登上祭壇之前,仍是受人珍惜照顧,看得很重要。等到祭典完成,用過了的芻狗,就視同廢物,任意拋棄,不值一顧了。

原文:

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天地之間,其猶橐籥乎?虛而不屈,動而愈出。多言數窮,不如守中。

白話翻譯

天地沒有任何偏愛,把萬物當成芻狗,讓它們自行榮枯。聖人沒有任何偏愛,把百姓當成芻狗,讓他們自行興衰。天地之間,正像一個風箱啊!(「橐」是指大風箱的外殼,「籥」(ㄩㄝ‵)是指裡面的扇葉。推拉之後,扇葉就會製造出風來,兩者合稱「橐籥」,譯成風箱。)雖空虛卻不致匱乏,一鼓動就源源不絕。議論太多,很快就會走投無路,還不如守住虛靜的原則。

天地「不仁」的「不」就是「大」,代表無以復加、超越相對的個別情況,「天地不仁」,就是天地大仁,意謂天完全沒有偏愛,一視同仁,讓萬物自行榮枯。一棵樹從枝繁葉茂到枯槁不堪,一朵花從爭奇鬥豔到隨風飄零,各有自己的季節。

天地跟聖人是對照的句子,天地與萬物的關係是很微妙的,天地就像一個場所,讓萬物在裡面不斷發展,但天地本身不介入。聖人同樣也不會介入百姓當中一起做生意或其他事,他就像天地一樣照顧所有百姓,讓他們自己發展。這就是所謂「天地不仁」與「聖人不仁」。

我想媒體人引經據典還是要小心用之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敏松 的頭像
    敏松

    班傑明的告別年代

    敏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